你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
  • 发布时间:2022-11-23 11:11 信息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计量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事关国计民生。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37号),全面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整合和发挥全省计量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计量工作改革创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秉持计量优先发展战略,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经济主战场和重大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构建陕西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目标,发挥全省科教资源集聚优势,通过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科学计量新突破、应用计量新发展、法治计量新加强和计量保障新提升,为促进陕西高质量发展发挥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

到2025年,全省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达到国内一流,部分领域国内领先,计量战略资源地位形成社会共识,计量科技基础更加扎实,计量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计量法治和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计量监管和社会共治机制更加健全,产业计量测试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基本建成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多元共治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到2035年,全省计量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满足全省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的计量能力显著增强,计量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能力全面提升。

专栏1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领域

指标

2025年

属性

科学技术

承接或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项)

50

预期性

建立/改造大区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50

预期性

建立/改造省级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50

预期性

主导国家计量比对项目(项)

3

预期性

组织省级计量比对项目(项)

10

预期性

支撑保障

国家现代先进测量实验室(个)

1

预期性

计量大数据应用中心(个)

1

预期性

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

4

预期性

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

5

预期性

“双碳”计量技术服务平台(个)

1

预期性

主持和参与国家及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数量(项)

100

预期性

省级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数量(项)

60

约束性

法制监督

标准物质数量(项)

200

预期性

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家)

10000

预期性

强检项目省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率(%)

90

预期性

强检项目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率(%)

≧80

预期性

强检项目县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数量(项)

≧15

预期性

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能力(项)

20

预期性

  二、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一)加强计量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实施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开展基于微观粒子量子效应的精密测量技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开展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计量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等理论研究。

专栏2 计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先进计量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量子基准和传感技术研究,攻克量子计量、碳计量、精密测量等前沿技术难题,开发“芯片化”量子传感器,突破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形成核心器件研制能力。

加强计量前沿技术研究。开展高端数字测量技术、微纳米测量技术、图像识别测量技术、复杂几何测量技术、动态光学、飞秒激光、太赫兹、强电磁、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微风感知测量与量值溯源、高端计量器件自主可控技术和空天地海无人系统测试技术等研究和应用。

计量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我省计量战略发展研究,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计量互认互通合作机制研究,计量技术管理体系架构国内外比较研究。

(二)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积极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扁平化、网络化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提升全省和西北大区量值传递能力。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方法,建立扁平化量值溯源体系。积极推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通信等高新技术在产业计量溯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规范计量数据使用,推动计量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专栏3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

在线、远程和原位计量技术研究。针对煤化工、油化工等流程工业实时、动态环境下的集散式控制中的量值溯源问题,研究热电偶、流量计、液位计等测量装置远程、原位、在线校准新方法,提高测量与控制的可靠性。

复杂环境和极值量计量技术研究。针对大型复杂装备产业链以及动态、复杂服役环境下的计量测试问题,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方法。针对综合测量系统大型综合试验系统,开展综合参数、动态现场计量校准技术研究。

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开展通用数据接口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无线测量传输技术、在线监测技术、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在计量测试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高速轴承、高温叶片、智能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增材制造、芯片制造、高强极薄铜箔制造等先进基础工艺,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强钛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加强计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一站式计量校准服务平台,实现测量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支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

专栏4 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

在基础零部件方面,围绕高速轴承、高温叶片、智能传感器、高压输变电核心部件、高端机床核心部件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等基础零部件特性量及结构成分,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失效数据分析应用

在基础材料方面,重点开展高温合金材料、高纯材料、微纳电子和光电子材料等基础材料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性能评价。

在基础工艺方面,加强增材制造、芯片制造、精密及超精密加工、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核心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关键工艺过程计量控制,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四)构建良好计量科技生态。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计量科技优势,以建立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为契机,加强计量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产业计量科研联盟,编制个性化的计量服务目录,积极建立科技计量服务中心,支持计量科研成果专利化,推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强化计量应用,支撑重点领域发展

(五)服务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我省六大支柱14个重点产业领域和数控机床、光子、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乳制品、民用无人机等23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急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度计量标准,实施重点产业链计量支撑计划,筹建一批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中心,提升“三全一前”整体计量服务能力,打通计量服务企业“最后一百米”,助推陕西装备制造业做优做强做大。

(六)服务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围绕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建设,发挥在陕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中心作用,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计量数字化、体系化发展,健全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计量评价体系,为航空航天装备发展提供一体化计量测试技术支撑,在关键参数和特色参数计量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七)服务高端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着眼提升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率,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积极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专用型、高端化的测量仪器设备品牌企业。针对高端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医疗健康领域、交通动态测量、防灾救灾减灾等领域,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高精度、集成化测量装置、测量软件、测量系统,开展综合参数、动态现场计量校准技术研究,提高重点领域计量测试仪器设备自主可控率。

(八)服务能源产业高端化发展。围绕陕北-渭北高端能化产业带,面向高端化能源示范基地,立足低碳清洁生产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加快能源领域专用测量设备研发,开展压缩氢(气态)、液态氢、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高含氢天然气体积和能量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计量评价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创建能源企业特色计量支撑体系,提升清洁煤电、光伏、风电领域计量服务能力,助力能源行业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九)服务高技术农业。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着眼优种优果优林优牧计量需求,创建农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陕西苹果、柞水木耳、富平柿子、陕南魔芋、安康富硒产品、黄河沿岸红枣、陕北小杂粮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现代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育种、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的相关计量测试技术和计量器具研究。加强水质、土壤、空气等产地环境计量状况调查、分析和评价服务,加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计量检测服务。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所需计量测试技术、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助力陕西高技术农业发展。

(十)服务绿色陕西建设。围绕黄河流域、秦岭自然保护区、“三江三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组建并发挥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能源资源与环境监测计量体系,推进能耗、水资源、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在城市、园区和公共机构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加快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和培育能源资源计量和生态环境监测计量服务市场。加强碳排放、碳交易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研发碳计量标准装置。建立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针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耗在线监测,强化碳计量要求。

(十一)服务数字陕西建设。加强计量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推动企业开展智能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方法研究,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提升数字产业的计量服务能力。

(十二)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加快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康复理疗设备、可穿戴设备、营养与保健食品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药品、特殊食品质量检测用标准物质和标准质控物质的研制与推广使用。推进省级食品药品标准物质中心实验室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和器材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地震、洪涝干旱、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中的计量保障需求,建立快速响应、精准可靠的计量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计量能力。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的研制生产和监管。加强公共安全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测速装置、罐车等交通安全监管设备、警用装备、刑事技术产品等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机构能力提升,保障行政执法过程的精准性、科学性。

专栏 5计量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

疾病防控领域。开展难治性疾病的细胞干预研究。开展病毒变异株序列的生物信息分析研究并研制配套的试剂、试剂盒,开展更高精度的家用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研究,提升国产试剂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食品安全领域。开展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的计量校准与评价技术研究,研究冷链信息系统控制传感器和RFID冷链追踪无线通信技术。开展营养成分、有益生物因子等国家标准物质研究,解决食品监测有效性、产品质量与安全评价准确性和一致性问题。

安全生产领域。开展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地质勘查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的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监管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安全生产计量器具生产研制和监管质量。

公共安全领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防护器具、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用计量器具计量检定技术研究,提升计量器具准确性、可靠性,开展社会公共场所计量检定工作,保障公共秩序及社会安全。

(十三)服务交通运输发展。围绕自贸试验区和空港、陆港平台、中欧班列“长安号”等外贸黄金通道,“一核两翼四通道五中心多平台”及“三港三网”建设,面向全省铁路、公路领域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重要运营线路计量需求,开展智慧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计量技术研究。推进交通运输计量仪器设备产业国产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专用仪器设备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规范专用测量仪器的研制和生产,提高交通运输行业计量试验检测数据一致性和量值统一性。

四、强化计量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十四)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发展和数字化、扁平化量值传递溯源新要求,着眼构建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科学规划计量标准体系,加快全省各级各类计量标准建设。履行各级计量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督促各级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建立、改造、升级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围绕全省重点项目和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计量需求,组织建立本部门和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提升计量标准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体系化水平。

专栏6 计量标准体系建设计划

大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研究新建1000 kN静重式力标准装置、DN 800 标准表法水流量标准装置、PVTt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高压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等一批西北地区产业化急需的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公益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省内量值传递标准,提升省级量值传递溯源能力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基本满足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等领域工作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需要。

部门、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动员各军工研究所、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结合各自工作需求、能力水平、环境条件、人才优势,积极建立国家基准、国家计量标准、行业最高计量标准,不断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换代相关的计量技术支撑能力,积极开展对外计量技术服务。

(十五)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注重标准物质市场培育,鼓励全省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加大对标准物质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有色金属、火炸药、能源、食品、药品、油品、气体检测等领域标准物质研发立项和知识产权政策扶持,支持公益性标准物质推广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建立标准物质量值验证和质量追溯工作机制,建设一批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开发建设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平台,形成标准物质研发、生产、应用全寿命周期监管能力及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十六)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推动实施以增强活力、提升能力、改善服务和促进资源优化共享为目标的计量技术机构体制机制创新。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要坚持履行法定职责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促进系统内计量技术机构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优化计量技术机构布局,鼓励部分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计量技术机构率先做优做强。围绕我省重大区域战略需求,通过技术协同、能力共享、共研共建、资质互认等方式,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协同发展。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在计量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的计量测试需求,搭建产业计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计量测试服务。

专栏7 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

西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规划建立、研制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量标准、标准物质,提升量值传递溯源能力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省级计量技术机构。依托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建立满足法制计量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并鼓励在陕市场监管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技术机构积极参与应用计量技术研究,为企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提升提供计量支持。

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为辖区内量值保障提供技术支持;承担政府授权委托的法制计量检定、型式评定任务。加强民生计量、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开展计量风险收集、评估、监测、预警。

行业和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负责部门行业计量标准建设与维护,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开展行业内计量风险收集、评估监测、预警;承担政府及行业指定的基础保障任务,建设输变电设备、航天动力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和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示范基地(智能制造)。

(十七)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培养青年计量科技人才,打造一批科技攻关能力强的计量科技创新团队。利用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开展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落实国家有关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进一步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社会其他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首席计量师制度。建立省级计量人才库和专家团队,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发展研讨、重大项目服务、疑难问题攻关等活动。

(十八)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大计量投入,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强化对工业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优先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推动高端制造企业、能源化工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计量管理人员与器具设备。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计量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各方支持企业计量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计量管理能力。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九)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加强区域计量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计量服务区域合作,建立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积极发挥我省作为国家西北大区计量测试中心龙头作用,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区域计量合作,建立区域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完善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打造区域资源互补、信息互通、证书互认、监管执法互联的服务平台。

(二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计量交流。发挥“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陕西)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计量制度法律法规研究,促进计量战略、规划、机制和规则对接,推进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中心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学术交流,助力优秀企业、优势产业海外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计量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比对,稳步提升国际互认的计量校准测量能力。

(二十一)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秦创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创新联合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创平台,深入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参考借鉴、共享共用。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研究制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方案,在民生、贸易、医疗、食品、环保、安全等关键领域建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

五、加强计量监督,提升管理效能

(二十二)提升法制计量水平。加快推进计量地方立法工作,组建全专业领域省级计量技术委员会,组织制修订一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并实时开展效果评估。加强计量执法协作,注重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加快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二十三)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依法落实各级计量行政部门辖区监管责任,持续深化计量监管制度创新,形成计量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与各部门、行业分工负责的计量联合监管机制。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实施计量器具分类监管,健全工作措施,提升监管效能。参加和主导国家级计量比对,保证区域量值准确可靠。推动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国家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

(二十四)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防疫、生态环境监测等相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公平贸易、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等民生领域组织开展常态化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管,提升定量包装生产企业计量保障能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涉农类计量器具和农资类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管和保障力度,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民生计量工作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快速查处民生计量投诉举报,建立舆论、行业、群众多管齐下的民生计量社会监督机制。

(二十五)创新计量监管模式。聚焦数字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测量器具智能化、测量过程自动化、测量数据系统化,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体系。强化对智慧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利用省、市、县三级全省计量业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推广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建立计量技术机构示范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计量标准器具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支持产业计量云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智慧工厂建设。

(二十六)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诚信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公众、政府的计量可信体系,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强化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全省计量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及时研究、制定辖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规划,协调解决计量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八)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计量基准等国家战略资源能力建设,强化计量监管和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保障全国法制计量监督开展和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有效运行。加大计量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各地各部门将计量工作经费纳入预算,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加大计量工作投入,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计量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设立计量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方向。

(二十九)厚植计量文化。构建计量文化体系,加强对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计量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培育计量文化研究及科普基地,发展计量文化产业,开发计量科普资源,推动计量博物馆、科技展览馆建设和开放。选树计量工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计量先进典型。

(三十)强化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全省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机制作用,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省级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计量活动实施监管,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通过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等政策支持计量工作。发挥专业计量技术委员、计量学会、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做好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优势和作用,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

(三十一)抓好检查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要建立落实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对意见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建立实施意见落实情况定期评估考核机制,坚持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意见实施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附件: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3日

附件: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

序号

主要任务

责任部门

备注

一、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计量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

1

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科学院


实施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开展基于微观粒子量子效应的精密测量技术研究

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

开展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计量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等理论研究

(二)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

2

积极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扁平化、网络化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提升全省和西北大区量值传递能力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方法,建立扁平化量值溯源体系

积极推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通信等高新技术在产业计量溯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通信管理局

省科学院

省政务大数据局


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

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规范计量数据使用,推动计量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三)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

3

加强高速轴承、高温叶片、智能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增材制造、芯片制造、高强极薄铜箔制造等先进基础工艺,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强钛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4

加强计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一站式计量校准服务平台,实现测量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支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能源局


(四)构建良好计量科技生态

5

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计量科技优势,以建立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为契机,加强计量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6

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产业计量科研联盟,编制个性化的计量服务目录,积极建立科技计量服务中心,支持计量科研成果专利化,推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知识产权局


二、强化计量应用,支撑重点领域发展

(五)服务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7

围绕我省6大支柱14个重点产业领域和数控机床、光子、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乳制品、民用无人机等23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急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度计量标准,实施重点产业链计量支撑计划,筹建一批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中心,提升“三全一前”整体计量服务能力,打通计量服务企业“最后一百米”,助推陕西装备制造业做优做强做大

省市场监管局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委军民融合办


(六)服务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8

围绕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建设,发挥在陕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中心作用,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计量数字化、体系化发展,健全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计量评价体系,为航空航天装备发展提供一体化计量测试技术支撑,在关键参数和特色参数计量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七)服务高端仪器仪表产业发展

9

着眼提升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率,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积极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专用型、高端化的测量仪器设备品牌企业

省市场监管局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科技厅


10

针对高端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医疗健康领域、交通动态测量、防灾救灾减灾等领域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高精度、集成化测量装置、测量软件、测量系统,开展综合参数、动态现场计量校准技术研究 提高重点领域计量测试仪器设备自主可控率

省级有关部门

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服务能源产业高端化发展

11

围绕陕北/渭北高端能化产业带,面向高端化能源示范基地,立足低碳清洁生产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加快能源领域专用测量设备研发,开展压缩氢(气态)、液态氢、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高含氢天然气体积和能量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计量评价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创建能源企业特色计量支撑体系,提升清洁煤电、光伏、风电领域计量服务能力,助力能源行业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省市场监管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能源局


(九)服务高技术农业

12

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着眼优种优果优林优牧计量需求,创建农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陕西苹果、柞水木耳、富平柿子、陕南魔芋、安康富硒产品、黄河沿岸红枣、陕北小杂粮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

省林业局

省教育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水利厅

省市场监管局


围绕现代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育种、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的相关计量测试技术和计量器具研究


加强水质、土壤、空气等产地环境计量状况调查、分析和评价服务,加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计量检测服务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所需计量测试技术、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助力陕西高技术农业发展


(十)服务绿色陕西建设

13

围绕黄河流域、秦岭自然保护区、“三江三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组建并发挥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能源资源与环境监测计量体系,推进能耗、水资源、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在城市、园区和公共机构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加快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和培育能源资源计量和生态环境监测计量服务市场

省生态环境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水利厅

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加强碳排放、碳交易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研发碳计量标准装置

建立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针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耗在线监测,强化碳计量要求

(十一)服务数字陕西建设

14

加强计量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

省市场监管局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政务大数据局


15

推动企业开展智能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方法研究,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提升数字产业的计量服务能力

省市场监管局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科技厅

省政务大数据局


(十二)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

16

加快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康复理疗设备、可穿戴设备、营养与保健食品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药品、特殊食品质量检测用标准物质和标准质控物质的研制与推广使用。推进省级食品药品标准物质中心实验室建设

省卫生健康委

省药监局


17

加强体育设施和器材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体育局


18

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地震、洪涝干旱、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中的计量保障需求,建立快速响应、精准可靠的计量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计量能力

省地震局

省水利厅

省气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9

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的研制生产和监管

省国资委

省自然资源厅

国家矿山安监局陕西局


20

加强公共安全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测速装置、罐车等交通安全监管设备、警用装备、刑事技术产品等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机构能力提升,保障行政执法过程的精准性、科学性

省公安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司法厅


(十三)服务交通运输发展

21

围绕自贸试验区和空港、陆港平台、中欧班列“长安号”等外贸黄金通道,:“一核两翼四通道五中心多平台”及“三港三网”建设,面向全省铁路、公路领域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重要运营线路计量需求,开展智慧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计量技术研究

省交通运输厅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

省市场监管局

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


推进交通运输计量仪器设备产业国产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专用仪器设备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规范专用测量仪器的研制和生产,提高交通运输行业计量试验检测数据一致性和量值统一性

三、强化计量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十四)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

22

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发展和数字化、扁平化量值传递溯源新要求,着眼构建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科学规划计量标准体系,加快全省各级各类计量标准建设

省市场监管局


履行各级计量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督促各级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建立、改造、升级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23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围绕全省重点项目和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计量需求,组织建立本部门和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提升计量标准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体系化水平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

24

注重标准物质市场培育,鼓励全省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加大对标准物质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有色金属、火炸药、能源、食品、药品、油品、气体检测等领域标准物质研发立项和知识产权政策扶持,支持公益性标准物质推广应用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建立标准物质量值验证和质量追溯工作机制,建设一批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开发建设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平台,形成标准物质研发、生产、应用全寿命周期监管能力及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十六)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

25

推动实施以增强活力、提升能力、改善服务和促进资源优化共享为目标的计量技术机构体制机制创新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依法设置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要坚持履行法定职责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促进系统内计量技术机构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优化计量技术机构布局,鼓励部分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计量技术机构率先做优做强

围绕我省重大区域战略需求,通过技术协同、能力共享、共研共建、资质互认等方式,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协同发展

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在计量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的计量测试需求,搭建产业计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计量测试服务

(十七)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

26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培养青年计量科技人才,打造一批科技攻关能力强的计量科技创新团队

省科技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利用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开展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行动

27

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落实国家有关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进一步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社会其他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市场监管局


28

建立首席计量师制度

省市场监管局


29

建立省级计量人才库和专家团队,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发展研讨、重大项目服务、疑难问题攻关等活动

省市场监管局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十八)完善企业计量体系

30

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大计量投入,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强化对工业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优先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推动高端制造企业、能源化工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计量管理人员与器具设备

31

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计量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

省市场监管局


32

鼓励社会各方支持企业计量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计量管理能力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3

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省税务局


(十九)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

34

加强区域计量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计量服务区域合作,建立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积极发挥我省作为国家西北大区计量测试中心龙头作用,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区域计量合作,建立区域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完善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打造区域资源互补、信息互通、证书互认、监管执法互联的服务平台

省市场监管局


(二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计量交流

35

发挥“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陕西)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计量制度法律法规研究,促进计量战略、规划、机制和规则对接,推进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省市场监管局


加强中心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学术交流,助力优秀企业、优势产业海外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计量技术支撑

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比对,稳步提升国际互认的计量校准测量能力

(二十一)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36

充分利用秦创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创新联合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创平台,深入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参考借鉴、共享共用

省市场监管局

省委军民融合办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教育厅

省政务大数据局


37

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研究制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方案,在民生、贸易、医疗、食品、环保、安全等关键领域建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

省市场监管局


四、加强计量监督,提升管理效能

(二十二)提升法制计量水平

38

加快推进计量地方立法工作,组建全专业领域省级计量技术委员会,组织制修订一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并实时开展效果评估

省市场监管局


加强计量执法协作,注重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加快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


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


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


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二十三)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

39

依法落实各级计量行政部门辖区监管责任,持续深化计量监管制度创新,形成计量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与各部门、行业分工负责的计量联合监管机制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实施计量器具分类监管,健全工作措施,提升监管效能


40

参加和主导国家级计量比对,保证区域量值准确可靠

省市场监管局


推动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国家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


41

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强化民生计量监管

42

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逋信、公共交逋、物流配送、防灾避险、防疫、生态环境监测等相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面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

围绕食品安全、公平贸易、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

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等民生领域组织开展常态化专项监督检查

43

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管,提升定量包装生产企业计量保障能力

省市场监管局


44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涉农类计量器具和农资类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管和保障力度,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

省农业农村厅

省市场监管局


45

推动民生计量工作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快速查处民生计量投诉举报,建立舆论、行业、群众多管齐下的民生计量社会监督机制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创新计量监管模式

46

聚焦数字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测量器具智能化、测量过程自动化、测量数据系统化 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体系

省市场监管局

省政务大数据局

省通信管理局


47

强化对智慧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8

利用省、市、县三级全省计量业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推广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

省市场监管局


49

建立计量技术机构示范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计量标准器具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0

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支持产业计量云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智慧工厂建设

省市场监管局

省国资委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十六)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

51

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

省市场监管局


52

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诚信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公众、政府的计量可信体系,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

53

强化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省市场监管局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五、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

54

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全省计量工作

省市场监管局

各市县级政府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及时研究、制定辖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规划,协调解决计量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八)强化政策支持

55

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计量基准等国家战略资源能力建设,强化计量监管和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保障全国法制计量监督开展和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有效运行

各市县级政府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6

加大计量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各地各部门将计量工作经费纳入预算,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加大计量工作投入,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计量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

各市县级政府

省财政厅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7

设立计量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方向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市场监管局


(二十九)厚植计量文化

58

构建计量文化体系,加强对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计量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培育计量文化研究及科普基地,发展计量文化产业,开发计量科普资源,推动计量博物馆、科技展览馆建设和开放

省市场监管局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科技厅


59

选树计量工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计量先进典型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市场监管局

省总工会


(三十)强化统筹协调

60

充分发挥全省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机制作用,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

省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


61

省级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计量活动实施监管,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通过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等政策支持计量工作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2

发挥专业计量技术委员、计量学会、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做好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

省市场监管局


63

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优势和作用,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4

各地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要建立落实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对意见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市县级政府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5

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建立实施意见落实情况定期评估考核机制,坚持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意见实施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各市县级政府

省市场监管局

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Baidu
    map